首頁 > 新聞 > 綜合 > 船市觀察 > 正文

中國修船業需“彎道超車”
2012-08-01 16:33:39   來源:中國水運報    編輯:國際船舶網   我有話要說

     

 “去年,全國前20家規模以上修船企業完成修船產值152.9億元,同比增長0.3%;修理船(船型 船廠 買賣)舶4019艘,同比增長28.9%;實現銷售收人137.23億元,同比下降2.5%。而今年1—5月,全國規模以上修船企業虧損4600萬元,利潤同比減少515萬元。”近日,在“2011年全國修船工作會議”上,相關負責人表示,由于外部市場和內部秩序的雙重壓力,中國修船企業生產經營情況并不樂觀,雖然在修船數量和產值方面較2010年略有增長,但是,價格低位徘徊、產能過剩等行業性問題仍然存在。

面臨六大難題

中海工業浦東公司副總經理林利斌指出,修船業當前主要面臨著結構性產能過剩、持續性低價競爭、通脹性成本上升、歷史性本幣升值、傳導性產業鏈危機及戰略性轉型升級等六大難題;仡2011年,改裝船業務量驟降、修船價格持續走低、物資和勞動力成本上升、企業經營風險增加等已成為修船業的共性問題。同時,市場競爭失序、產能過剩等深層次癥結顯現,使中國修船業雪上加霜。

“不過,去年,中國修船企業在危機中各施其技,也取得了來之不易的成績。排名前10位的修船企業完成修船產值142.3億元,同比小幅下降。其中,中遠船務工程集團有限公司、友聯船廠(位置 評論 新聞)(蛇口)有限公司、中船澄西(位置 評論 新聞)船舶修造有限公司完成產值位列前三,蛇口友聯以18.7億元成為完成產值最高的單體企業;前10家企業共修理船舶3155艘,中海工業有限公司、中遠船務、中船澄西遠航(位置 評論 新聞)船舶(廣州)有限公司(廣州船塢)修船數量排名前三位,廣州船塢以335艘成為修船數量最多的單體企業。此外,企業的修船周期普遍較好,主要企業廠修期平均為15—27.59天,平均塢修期為5.2—6天,達到世界先進水平。”中遠船務工程集團公司副總經理嚴承祥說。

一家老牌修船企業代表說,隨著大量新船的陸續交付,船舶年輕化趨勢日漸明顯,因此,船舶修理工程量整體急劇減少。同時,由于許多船東都是虧本經營,因此不得不大幅削減維修項目,對于一些修理工程量大的老舊船舶,寧愿送去拆解。據了解,該公司常規船平均修理金額降幅達20%。與去年同期相比,該公司今年前5個月收到的修船信息量減少13%,修船價格也因同行互相殺價而越來越低,工程中標率下降4%?梢,2012年,這些行業性矛盾并沒有得到很大的緩解。

產能過剩是主因

“當前,國際航運市場形勢依然嚴峻,散貨船(船型 船廠 買賣)、集裝箱船(船型 船廠 買賣)、油船(船型 船廠 買賣)三大主流船型市場都存在運力過剩的狀況,運費屢創新低,已遠低于成本線。同時,船東也面臨現金流不足的問題,這迫使其大幅增加船舶拆解量而減少修船投人,導致船舶改裝及大工程量的修理業務急劇減少,送到修船企業手中的‘蛋糕’越來越小。而在修船行業內部,價格低位徘徊,原材料、人工及能源成本不斷上漲,以及企業間惡性競爭等問題已趨于常態化。”業內人士對中國修船業當前所處的外部環境和自身面臨的問題進行了剖析。

專家表示,產能過剩是導致目前中國修船業矛盾不斷的主要原因。近期,一些中小企業因扛不住激烈的競爭而退出修船市場,某些大型修船企業仍在擴充產能,還有部分造船企業因接不到訂單而轉向修船。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中國修船產能利用率只有60%—70%。同時,企業間嚴重的同質化競爭,造成彼此為了生存而競相壓價,進而使國內修船價格創下近15年來的新低。此外,改裝船業務量的減少在某種程度上也造成各大修船企業產能過剩,從而導致常規船修理市場的競爭更加激烈。

“國內企業承接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船舶修理業務的能力不足,市場占有率較低;修船科研機構數量較少,科技創新水平較弱,參與市場競爭的技術儲備不足;國內基礎研究和研發能力薄弱,技術和管理對產業的貢獻率偏低;配套產業發展滯后,船用設備本土化率僅為50%,也不具備全球維修服務網絡,主要船用設備對外依存度較高。”會上,相關負責人對中國修船業的“內虛”癥結進行了“把脈”。

苦練內功消除短板

對此,苦練內功成為各修船企業應對各種難題的一致選擇。會議指出,中國修船業唯有主動出擊,找出制約企業發展的短板,及時調整市場戰略,謀求解危的新思路、新舉措和新方法,才能“彎道超車”,保持市場份額,增強競爭力,逐步確立在世界修船行業中的領先地位。

促進行業規范發展也是與會修船企業代表的共識。與會代表一致提出,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修船分會應做好行業內協調工作,整頓市場競爭環境,建立良好的價格機制,督促企業實現行業自律。同時,要有步驟地調整產業組織結構,控制新增落后產能,引導中小型修船企業轉型,推動企業兼并重組,共同打造中國修船業整體競爭優勢。

目前,中國修船業仍是勞動密集型產業,而非技術密集型,高端船舶修理項目依然掌握在發達修船國家手中。因此,調整產業結構、加速產業技術升級是當務之急。企業要主動向傳統工藝和傳統技術發起挑戰,加速發展綠色環保、高效節能、高技術船舶修理業務。

同時,還要強化企業管理。目前,我國船舶修理技術和管理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還有較大差距,企業應強化內部管理,如在市場跟蹤制度、全程化服務體系、修船質量追蹤體系等的建立方面加強策劃,提升企業的管理水平。

此外,企業要推進結構調整,通過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產業結構、實施產品轉型,形成多元化的產業結構。企業應積極開拓海洋工程(船型 船廠 買賣)裝備維修和改裝市場以及非船業務,這樣既可以強化自身優勢,應對市場風險,又可減少同業競爭,有利于整個行業的良性發展。